在市场供应充足的今天,你还能见到排队买东西的场景吗?
在大家都感觉买卖难做的环境下,你还能见到卖主一副“爱买不买、悉听尊便”的态度吗?
能。这两件事还都遇到一起了。
近些日子,在笔者单位门口有一辆买哈密瓜的大卡车。卖主是两个小伙子,一个年轻媳妇。车旁的一块木板上用粉笔写着:甘肃XX瓜10元10斤。
买瓜的人拥挤到一起,纷纷攘攘,许多都是回头客。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里的哈密瓜呢?瓜成熟新鲜,品质好,味纯正,咬一口,甜,爽。你看街头许多水果摊也卖哈密瓜,一副疲态,就知道这“货比货”的结果有多厉害了。旁边一个老者自言自语,这两个小伙能干、勤快,两三天从甘肃往回跑一趟。
一位手里提着一堆东西的中年人走到车前,把东西放到地上,对着车上称瓜的年轻媳妇说,我拿了许多东西,给我称上5斤吧。对方说,5斤不卖!你看我这么多东西都拿不动了,少称点吧。对方显得不耐烦:不卖、不卖!那就10斤吧。中年人显得无奈。
一位上了年纪的买主手里拿着一个哈密瓜,嘴里嚷嚷:这个瓜坏了,换一个。卖瓜的小伙子说,不是坏了,是在车上蹾开口子了。不换,不换。买主说,那把这个退了吧。小伙子说,要退可以,把你买的那几个都退了。
商家言利。没有买卖还有利吗?
显然,他们有自己的营销手段,这就是设定门槛:10元10斤。批量。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角度来看问题。卖家从开始就把供给侧的事做到位了:从产地直接进货,瓜是成熟的,而不是放熟的,这是对瓜的品质要求;从源头物流做起,规模采购,物流的钱自己赚,摊薄了采购成本,1斤1元也有利润。从需求侧看,1斤1元,大众消费,品质享受,市场潜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旺盛的,原因还在物美价廉。
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寻求利润空间,卖家设定了一个条件:10元10斤,批量才能成交。10元10斤的买卖方式把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成了一个牢固的链条。
好产品要经得起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营销产品还得用点经济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