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管最后一公里 物流机器人派送实用意义不大
2017-07-07 来源: 互联网

在各家物流集体进军智能物流时,在最终大浪淘沙中,京东和顺丰凭借着什么如此自信自己会成为幸存者呢?

这是刘强东此前的言论引发的争论:未来国内的物流只有京东和顺丰两家。顺丰和京东物流的模式相似,两者互为补充,一个是追赶效率,一个走仓储路线。此外,阿里巴巴召集快递公司组建菜鸟联盟,国美、苏宁旗下的物流体系也累积多年,而以海尔、美的为首的家电制造业进行的物流体系搭建在产销上也与其家电业发挥联动作用。从仓储到运输的各个环节,似乎各家的优势都差不多,却由没有改变物流现状。

那么目前的物流业发展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实际上,即便快递业和物流业厮杀激烈,对智能物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奋,但同仓库里令国外友人们眼前一亮的机器人相比,快递业最后一公里呈现的反差足够让用户认为智慧物流传导到消费市场尚需时日。

从刚刚过去不久的6.18大促不难看出,各家均在该节中展示自己的智能物流系统和在大数据、云计算上的实力,从仓储自动化一体到无人机、无人车的“龟速“派送,而其背后仍然站着一大批人工。数据显示,京东物流体系下约有7万大军,维持这个队伍的成本相当高,据了解,京东高薪请了10万个快递员。与此同时,最后一公里的派送以超过50%的占比成为整个物流业运输成本中最高的部分,加上消费者对快递速度变得愈发挑剔,电商们推出的当日达服务,更加进一步推高了物流成本。

机器人做不了的还是由人来做

即便在派送环节投入如此大的成本,但机器人派送也并不像仓库中的分拣机器人那般轻松上阵,更不像能打败世界围棋冠军的阿尔法狗那般“纸上谈兵“,光说不练假把式,相比起人类的灵活应变,智能机器人也面临动手能力差的软肋。它们面对的配送场景非常复杂,需要应对各类订单配送的现场、路面、行人及各种突发状况等,以目前的技术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决策并迅速执行。目前智能物流时代尚未到来,从目前快递业的最后一公里和外卖业的送餐乱象便不难看出,人工仍然占据物流业核心地位,尤其是送餐员们在马路上一边盯着手机一边骑着“小电驴“肆无忌惮地穿行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同时兼顾手机订单和路况从而专心驾驶的现状。

围绕着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兴奋点不难理解,但是,真正实现仓储、运输到收货一体化的智能全包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京东无人车商务负责人樊晨便估计,在开放的自然环境中,依靠大数据的机器人尚未到达如人类一般灵活应变的地步,机器人大规模取代人类派送员的时间也许还要等待50年,加上智慧交通的建设,路况会表现得比现在好。

目前机器人扮演的只是辅助角色,实用价值不大,主角仍是大量人工。智能物流是物流业转型的必经之路,单靠快递行业的单打独斗难以撑起物流大旗。因此,将快递、外卖业末端配送一公里纳入城市规划配套设施建设中,与政府建设协同合作是社会服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势在必行的一个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当国内物流体系令国外媒体赞叹的同时,意图改变整个美国物流体系的亚马逊也不甘落后,近日正在有意通过建设无人机塔实现物流更快分发和抵达,迎头追赶中国模式。

实际上,即便智能机器人有能力送货上门,依然需要签收人在家门口坐等快递上门。为解决日常生活中正要出门或者上班中的签收人不得不等待派送员送货或产生第二次派送的现状,智能快递柜的出现迅速点燃尴尬的最后100米。快递柜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面对大体积的家电产品,其表现束手无策,加上一些贵重物品,消费者更愿意当面验收。快递柜与社区物业乃网购的其他环节完全隔绝的局面依然无法改变,犹如一座孤岛,仅作为一个投放存储点而存在,无法联动物流的其他环节和参与者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

此外,进入智能快递柜领域的企业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使得即便最为资本看好的顺丰丰巢柜都年亏损超过2亿元。目前快递柜正处于早期阶段,待面临一番大量铺设和竞争,行业也将在洗牌中淘汰一批“不能承受的包裹之轻“。

包裹的过度包装是保护还是多余

2016年作为我国快递业上市的年份,中国快递业进入了资本时代,三通一达登陆资本市场,顺丰借壳上市市值飙升。与其形成反差的是最后一公里的现状仍停留在原始阶段。

从运输到投递,最终消费者拿到手的还是快递这个物品,而快递的过度包装一直为消费者所诟病,一场派送下来,留在地上的全是包装袋、胶带、泡沫塑料及海绵等。尽管早在2014年便出台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中规定“包装尺寸大小与形状应适当,尽可能简化结构,减少包装层数和包装空隙率”,但具体的规格详情却未写明,在国标尚待完善的背景下,作为商品出库的源头,电商企业们率先着手减少包装浪费。

根据京东公布的数据显示,随着京东物流将封箱胶带宽度的缩短,使其在2016年的胶带使用量上至少减少1亿米,而用电子面单代替A5小票,使京东减少年纸张使用量5000吨以上。

业内人士指出,快递包装只是物流延伸的神经末梢。从包裹出库到用户签收,一件快递所走过的每一段路程都有减量化的可能。可以在外包装箱尺寸上建立统一行业或企业标准,不同体积重量的物品匹配合适规格的包装容器,便于配送运输和回收,从而减少包装消耗量。

数据显示,中国快递行业每年消耗的包装袋、胶带、运单和纸箱数量均在百亿以上,由此产生大量的快递垃圾,给环境和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不久前,有政协委员把“快递胶带一年使用量可绕地球425圈”作为两会提案。但将包裹中塞入如此多的填充物并非快递公司情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以三通一达为首的快递业中,每年数百亿的包裹因对抗暴力分拣不得不使用大量胶带、填充物。据了解,内部填充物主要是缓冲材料,比如充气袋、发泡聚苯乙烯(EPS)、发泡聚乙烯、聚氨酯泡沫等。

快递行业人士向家电网指出,暴力分拣主要存在于快递公司的中转和分拨的环节,一个包裹从A地到B地的过程中,要经过揽收、骨干、次级、目的地网点等多个环节的中转和分拨。快递就是一个不断分拣和分拨的过程,暴力现象在每一个环节多少都存在着,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暴力分拣的根源是快递对人力的依赖度太大,即便是智能仓储和无人机运送一样无法取代分拣中心的绝对地位。

在整个物流配送过程中,本地的快递员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一过程也是货物在配送中最为复杂却又是用户最关心、但却最易激发派送与用户矛盾的环节,如此前的用户掌掴顺丰派送员事件,各方在扮演各自角色中都积蓄了长久的怨气,智能物流的逐渐成熟将会改善这一状况。